綠色制造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門不久前聯合發布了《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同時發布的還有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強基、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等,共5大工程的實施指南。這是國務院2015年5月8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這一近十年中國制造業及其關聯行業發展綱領性文件在“十三五”期間具體貫徹實施的核心部分,引起了各相關行業、地區、相關各團體及全社會的熱切關注。
為進一步貫徹實施好《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為國家、和相關地區、行業、團體、全社會及其相關個體成員謀取更大化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并為在今后更長遠的時期奠定堅實基礎,筆者認為應在以下方面重點關注和理解指南的核心及其更深刻的內涵和外延。
一、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刻不容緩
根據我國環保、工業、科技等部門、學術界、和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綠色制造發展戰略研究”等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分別占排放總量的 90%、70%和 85%,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工業化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資源,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幅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倡導綠色消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綠色制造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制造大國,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刻不容緩。
二、綠色制造對成功實現《中國制造2025》所設定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核心支撐作用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但是目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遇到的大瓶頸問題就是制造業發展與環境污染急速惡化的矛盾和大宗資源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并屢次受到嚴重制約的矛盾。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背景下,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發展綠色經濟、搶占未來全球競爭的制高點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等綠色理念、政策和法規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綠色貿易壁壘也成為一些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國務院2015年5月8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這一近十年中國制造業及其關聯行業發展綱領性文件中,“綠色制造”不但被列為9個戰略任務和重點之一,同時也被列為具體實施的5大重點工程之一。其中在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中,綠色發展也被列為重點考核的四大方面之一。
三、總體部署與目標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把制造業的綠色發展與制造業的信息化提升作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雙輪,把創新驅動作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順利實施的強大引擎,強調以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規標準綠色監管制度為保障,以示范試點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壯大綠色產業,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制造業高效清潔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并在實施中始終堅持重點突破和全面協調推進;堅持企業主體和踐行社會責任;堅持政策引導和強化綠色監管等三項重要原則。指南強調到2020年中國制造的綠色化推進要實現以下目標:
與2015年相比,傳統制造業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 2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73%,部分重化工業資源消耗和排放達到峰值。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18%,噸鋼綜合能耗降到 0.57 噸標準煤,噸氧化鋁綜合能耗降到 0.38 噸標準煤,噸合成氨綜合能耗降到 1300 千克標準煤,噸水泥綜合能耗降到 85 千克標準煤,電機、鍋爐系統運行效率提高 5 個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 2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別下降 22%、23%。節能環保產業大幅增長,初步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民經濟新支柱。綠色制造能力穩步提高,一大批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綠色制造相關評價標準體系和認證機制,創建百家綠色工業園區、千家綠色示范工廠,推廣萬種綠色產品,綠色制造市場化推進機制基本形成。制造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初步緩解。
四、重點任務的部署及其特點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圍繞總體部署與目標具體部署了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示范推廣,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示范應用,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應用等三項重點任務。這些任務的部署體現了以下特點:
1.所有重點任務的部署都是在大量調研、科學設計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確定的,每項任務目標明確,責任和實施主體明確,實施條件落實到位。
2.三項重點任務緊密關聯,即有各自明確核心又互相支撐,在時間和空間上脈絡清晰,構成了支撐指南總體部署和目標的堅實基礎。任務的部署強調行業間的協同和區域協同,特別是突出體現了貫徹落實國家已經確定的“創新驅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協同發展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等若干重大戰略在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部署。
3.三項重點任務的部署把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等理念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級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把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轉化成人們的必要消費需求的制造業發展理念,在解決保護綠水青山與推進制造業發展二者之間矛盾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和符合實際的任務部署。
4.三項重點任務的部署把現實可操作性與基礎性和前瞻性緊密結合在一起。指南不僅重點考慮了“十三五”期間的產業化推進,也重點部署了“十四五”以及今后三十年將要在大規模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的基礎性和前瞻性工作;充分考慮了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和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的前瞻性需求。
五、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與前瞻性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稅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國際合作、傳播綠色理念等六項保障措施。這些保障措施與所部署的重點任務緊密聯系,重點考慮了“十三五”期間的大規模產業化推進所需要的具體條件,也在制度和法律建設、文化建設和產業結構重塑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部署。
為確保重點任務的完成和指南目標的實現,保障措施在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稅支持、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不僅提出了具體方案,更是突出強調了國家各部門的協調統一。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該指南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這種模式在我國專項規劃類和專項實施方案類行政文件中是很少見的。這種模式能夠使指南的實施在科技創新、產業化推廣、產業結構調整、與社會相關方面的融合以及各級政府的直接資金支持等多方面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